部落格導覽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改變社會的力量(3):媒體

我上過很多次報紙和電視,後來膩了,因為很難期待用這樣的方式改變社會――往好的方向改變(Change for better)

改變這個社會的力量至少有四種:(1)官商勾結、貪污腐敗的力量,(2)盲從的深藍、深綠群眾與網路上無知而喜歡起鬨的鄉民,(3)媒體名嘴的造謠與揭弊,(4)有深度的評論與思考。我不屬於第一種人,我發現媒體絕大部分時間在曲從第二種人的成見與偏見,所以媒體頂多只能做到揭弊,根本不可能有深度的評論與思考。

妳有沒有發現:電視主播都長得太漂亮?主要的例外是財經節目主播,以及原民台與客家台主播。因為看財經節目、原民台與客家台的觀眾在乎事實,而看其他電視新聞的觀眾不在乎事實――他們甚至往往沒有能力判斷事實,他們是A迷、B迷、C迷、甲迷、乙迷、丙迷,他們相信有神(財神、女神、卡神、宅神,etc)。

妳有沒有發現:很難知道電視名嘴的學歷,而且他們幾乎都是新聞記者出身(偶而有一兩個人是有一群網路上或廣播節目上的支持群眾),除了少數例外,其他人幾乎從來都是在講八卦,講個人好惡,講個人意見。其實,電視名嘴的言論很少能達到「評論」的水準。

如果妳去聽 BBC 廣播電台或電視的「時事評論」,主持人是資深記者,來賓通常都是學有專精的人。節目一開始會像台灣電視台那樣有一段VCR或問題背景敘述,但內容跟水準絕非台灣電視台所能比擬。這些背景資料先有一個英國國家出資的獨立民調機構做出相當可信的民調,然後有BBC節目製作部的人口統計分析(譬如,一個稅法改革案,會有兩黨的提案摘要,根據人口統計推估出不同地區、社經背景者所受的好處與傷害,讓聽眾先知道被討論的兩黨提案主要差別,定量上大概會分別對英國造成哪些影響)。然後,主持人對受訪者的相關研究有一定的瞭解,請來賓發言時,通常是請來賓就其專長背景中與本議題有關的角度來發言,所有來賓合起來的發言是要呈現統計分析背後較完整(full spectrum)的社會意涵。

這些節目的目的不是要表示出席者的好惡、贊成與反對,而是要讓觀眾(聽眾)聽到一個政策較完整的可能後果(full spctrum of the consequences),以便決定自己要支持哪一個案子。

台灣的節目想要達成什麼目的?愚民或娛民!為何名嘴都是記者?因為他們可以講很多內幕和八卦。為何「著名」部落客會上電視?因為他們知道如何討好鄉民(就像政治「評論」節目裡會有人用塔羅排算政治人物的命格一樣荒誕與取悅人)!為何整個表面上嚴肅的節目發言內容經常浮濫、無聊甚至理路荒誕?因為觀眾只聽得懂這種程度的言論。

台灣人都這麼爛嗎?不是?不那麼爛的人在哪裡?他們不看電視!

怎麼辦?我寫部落格,寫書,演講,希望發出一點點聲音。

為什麼不接受邀請上電視?因為主持人事前根本不知道我對該議題有何瞭解(也根本不在乎),他們只想把我當工具,取悅他們的觀眾。為什麼不接受報紙訪問?因為記者寫出來的東西讓我傻眼。為什麼不接受雜誌邀稿長期寫專欄?字數太少,沒辦法發揮較深刻而複雜的觀點。
    
主流媒體的幼稚跟多數觀眾的幼稚是互為因果的,很難期待他們跳出既有的泥沼。寫部落格,寫書,演講比較有機會談得較深入。

不過,我發現許多部落格的讀者閱讀的用心程度還是比不上書本的閱讀者(可能對無須付費的東西比較不愛惜)。因此,未來我將會把寫書(以及搭配書籍出版而有的演講)當作第一優先,把一些較有意義或特色的演講當作第二優先,而把「在部落格上回應讀者來函」當作第二或第三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