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在新自由主義與良知之間,and more

       過去三年來我至少讀過上百篇經濟學的期刊論文以及國外著名經濟學者的評論,為的是要在新自由主義與我的良知之間做一個清清楚楚的抉擇。
       新自由主義一直在壓縮弱勢勞工的生存空間,因為它實際上包含了四大要項:(1)推動國際貿易,加速產業出走(委外生產,out sourcing),因而加速勞工失業,使得勞動力市場對資方有利而對勞方不利;(2)壓制勞工團體,弱化他們的薪資協商權,使他們被資方各個擊破,在不利於勞方的市場氛圍下接受越來越低的實質勞動條件與所得;(3)國營事業民營化,變相取消國營事業對弱勢階層的消費補貼;(4)政府對富人減稅,並削減對弱勢的福利補貼。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教改:愚人節的禮物

       十二年國教終於變成是一場什麼都走回頭路的騙局,就像是一份〈愚人節的禮物〉。其實,這一場教改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徹底全輸,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教育的問題是別的部門惡搞引起的。
        十二年國教想降低學生壓力,卻不知道:學生的升學壓力來自於家長,而家長的現實壓力來自於政府的財經與產業政策,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
        財經政策偏袒 1% 的資方與富人,小老百姓只能往上面的1%去擠以便踐踏別人,否則就得要被人踐踏、剝削,而一輩子不能翻身,你敢不往明星學校擠嗎?產業政策偏袒園區而遺棄中小企業與傳產,身為家長,孩子再怎麼不才,你都會硬要把他補成國立大學畢業,以便爭取到園區去面試的機會。沒有失業救濟,沒有再就業輔導計畫的社會裡,你敢冒著中年失業或轉業的風險,在年輕時放險去探索志趣與冒險嗎,你敢去嘗試自己最喜歡的行業嗎?教育資源上偏袒都會與大學,很多鄉村小孩求學過程沒資源,只能靠「繁星計畫」去擠「明星高中」,卻從第一學期開始就從以往習慣的班上第一名掉到連續蟬聯班上最後一名,因此壓力大到罹患精神官能症;這樣,你還敢去念鄉村學校和技職嗎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讀書的境界與層級

        「知識與文憑」從來都不是上學最重要的目的,獲得知識與活用知識的「能力」才是;換句話說,上課的最終目的不是繼續聽老師講課,而是「學會自己當老師」(learn to teach oneself。而在這過程中老師所扮演的腳色就是:Engage(與學生互動來啟發他們、激勵他們),Empower(協助學生增強學習能力),以便最終達成 Enable(協助學生開發出獨立自主的能力)的目標。有些人對這三個字有不同的理解和強調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推薦一本剛上市的好書

      我很少為新書推薦或寫序,但卻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導讀,還積極促成了它在台灣出版。
       這本書從頭到尾在問一個每個人都該為自己釐清的問題:憑什麼要別人為我們(可有可無)的利益而犧牲?。
        作者有文學家的流利文筆,人道主義者的溫厚胸懷,和哲學家的嚴謹、清晰與睿智。我想不出還有誰比他更適合寫這樣一本書,來跟我們談「憑什麼要別人為我們的利益而犧牲」。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看到未曾被談論過的核電議題面向,更可以讓我們認真去思考發生在台灣的大埔事件、土地徵收,以及各種以經濟發展為名而對別人基本人權的剝奪。
        底下是我為這書寫的導論。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從一件小事看台灣的教改

       十二年國教在各種爭議中上路了,建中關心的是如何保留明星高中,一般家長關心的是超額比序,私校關心的是在這亂局中提升自己的升學率,以便跟國立明星高中搶學生。特色招生則越來越像過去的聯招,「學術特色招生」像是過去升學主義的借屍還魂,十二年國教似乎又把剛剛脫掉的緊箍咒給重新帶了上去。
       一個高中教務主任感慨地跟我說:「教改越改,學生越辛苦。以前只要一次聯考,現在變成一個 B 段會考和一個 A 段聯考,最高興的是補習班;以前只要拼聯考成績,現在還要拼著到處當義工,參加比賽。」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台灣社會發展的首要困境

       台灣社會發展的首要困境在於「沒有培養學生(公民)的公共精神」,以至於連學術界都不知道學術的公共性。結果,從學生、高中老師到大學教授,太多人都只想「出人頭地」,碰到意見略為不同的人就想要辨識敵我,劃清立場,「辯出輸贏」,而不想發揮學術精神,集眾人之力去釐清問題的全貌。
        這是一個只在乎個人輸贏,而不在乎公共福祉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只會越來越自私,連產業與經濟也都會越來越退步(這句話絕非鬼扯、亂牽拖,我後頭會負責說明)。
        在英國,教育是公共財,學術也是公共財(私人辦學,但目的並非營利);爭的是學校的總體績效與公共福祉,而只爭個人名利。英國教育部前幾年受到美國影響,想要推動「傑出教師」獎勵制度,被國會議員質詢:「請問,你個人所獲得的傑出教育成效,是少數傑出教師的貢獻,還是教師群們共同合作的結果?」部長無言,只好取消提案 ── 學校是一個致力於公共福祉的「團隊」』,而非個人爭輸贏的地方。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公共精神

       繼前一篇文章〈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三大疑慮〉,這篇文章希望能引導台灣的高中與大學生去了解什麼叫「批判性思考」,以便在每一篇交出去的報告裡認真練習,藉此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也順便藉此介紹什麼叫做「學術寫作」。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的三大疑慮

       所有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方法,都會嘗試「把教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上課時的活動主體與主動學習者,讓他們有更多的發言和討論的時間,而老師則扮演輔助與引導者的角色。
       要請習慣於傳統教學法的老師把教室還給學生,往往會招來三大疑慮:(1)如果上課要改為讓學生討論為主,如何確定學生有預習?(2)老師在課堂中要做些什麼?(3)上課時間由學生取代老師,教學效果真的會比老師從頭講到尾更好嗎?會不會最後只是一堆噱頭,滿足教改人士的理念狂想,成就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卻犧牲了後段(乃至於中段)的學生?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一座城市需要什麼?

       巴黎人也許會說:「一間好的咖啡館,和一家畫廊」,英國人也許會說:「一間好的酒吧,和一間公共的圖書館」。台灣人呢?很多人會說:「要有建設和發展」。
       你問巴黎人:「怎樣才算是好的咖啡館?」他或許會說:「一杯好喝的咖啡」,也許會說:「一群可以聊文化界與政治界大事的朋友。」也許會說:「可以閒適地看路過的行人和街景。」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合宜住宅弊案的教訓

        桃園的合宜住宅弊案涉及產官學的黑色三角,我們該從中學到什麼教訓?一定會有人老調重彈:政府只會貪污且注定無能,還是把一切都交給市場機制,政府什麼都不要做。這就是雷根所謂的「向下低流」經濟學理論( trickle-down economics),或者所謂的「市場化與自由化」(neo-liberalism)。
        把一切都交給市場機制,官商勾結就會減少嗎?讓我們擺脫經濟學界「硬把假說當真理而不看實證的證據」這種壞習慣,來看看事實的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