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另外一種天才

        人間有很多種天才,有人擅長物理,有人擅長數學,我最羨慕的是像史懷哲(18751965)這樣的天才。
       他確實是絕頂聰明:拿過神學、哲學與醫學的學位,是神學博士,當過大學的神學院院長,是出色的巴哈管風琴演奏家,是管風琴結構的改良者與維修專家,是醫生,拿過諾貝爾和平獎。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每個學術部門都該做的一件事

       要不要念社會學博士?正在思考這問題的年輕人一定很想知道未來社會學博士的就業前景,而需要博士生協助進行各種研究的社會學教授必須面對一個誘惑:隱瞞就業前景悲觀的事實,比較容易收到博士生。不過,台灣的社會學界畢竟有很多很有良心的教授,他們從好幾年前就開始誠實地預測社會學博士畢業生的供需,一方面提供社會學畢業生較客觀而真實的評估基礎,一方面也去思索社會學界如何在這窘境下開創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以及維繫吸收博士生和培養本土社會學博士的使命。譬如,這一份文件就很有參考價值
       如果你想唸的是其他理工或人文領域的博士班,或許就沒有這麼幸運。一來你這個領域的教授群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關心公共議題的社群(通常會有「學會」,但很多學會都是在謀取少數人的社會地位與教授的利益,很少會去思考學生的出路以及真心地「為社會培養下一代學者」),所以你根本找不到可信的統計與預測,二來甚至會有很多教授昧著良心騙你說:跟了我一定會有前途。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夕陽無限好,莫嘆近黃昏

       人生的意義有兩個層面:客觀的評斷,以及個人情感上的契入與奉獻(我找不到合適的中文字而勉強用了「契入與奉獻」這個辭,commitment更接近我的意思)。我在乎的是後者,也相信絕大部分人在乎的後者。而啟發我對後者的理解的,包括齊克果和意義治療法的創始人 Victor Frankl心理學家,但是應該有受過齊克果很深的影響)。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史懷哲醫師在非洲的義舉是有意義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是有意義、德瑞莎修女的照顧垂死病人是有意義的。這些評價並非主觀的、獨斷的,所以它們是一種我們俗話裡的「客觀價值」。你若高興也可以用倫理學去論述這些事情是否有客觀的意義。但是,即便你用倫理學的論證而確信這些事情都有意義,絕大多數人還是不會真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出來去非洲行醫、為不合作運動與印度獨立而甘願死亡、照顧垂死病人。客觀上認為一件事有意義,跟情感上能契入與奉獻而行動上也能堅持到底,這兩者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你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跨越,別人無法代勞。

一場無妄之災:關於經典與二手書

       批評一篇文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原文擷取一段讓自己不爽的文字,把它置入到自己編織出來的脈絡裡,使它的語意脫離原文脈絡的意思,然後開始攻擊。這樣的動作成語叫做郢書燕說,英文叫做 twisting
       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一文中談到二手傳播與原典,仔細讀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這篇文章有兩個論述的重點:(1)「即使只讀懂原著(或全譯本)的十分之一,往往收穫還是遠遠超過讀懂一整本的二手傳播。」(2)「如果你可以記得我提到的『二手傳播不能取代原著(或全譯本)』這個原則,那麼我願意推薦讀者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個節目或閱讀這本書。Michael Sandel 起碼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好老師(善於引導初學者)。」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近況與人文寫作

       這個部落格的性格一直在改變,隨著時事和我個人的心事而遷移。已經很少在部落格寫人文的東西,幾乎都是在評時事。這個改變有些是因為機緣,有些是因為刻意。
       未來的人文寫作主要將是寫成書,而不寫在部落格裡。去年出版的人文書是《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出版社),正在寫的是《國畫的名作、情感與思想》(書名暫定),預計十月交稿,明年四月份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政府、市場與公共管理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台灣與美國的許多人文、地理條件都不一樣,我們適合用相同的政策嗎?以自然資源為例,美國是地大物博而人煙稀少,誰也礙不著誰,因此適合發展放任的自由主義;台灣卻是地狹人稠而物資貧乏,轉個身就會踩到別人,我們能夠不注重公共管理嗎?再以土地利用為例,日本的都市規劃往往是用一群小坪數的私宅圍繞著不小的公共空間與綠地,以便將資源盡量公共化而達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相較下,台灣每家每戶各擁狹小綠地和戶外空間,而鮮少公共綠地,這樣徹底私有化的土地利用模式遠比日本更無效率。
    但是,擁護市場機制的人可能會提出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劇」,把上述念頭斥為不懂經濟學的妄想。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從一個部落格說起

       老宅男的世界」版主高飛鷂是清大核工碩士卻反核電,當過鴻海副總經理卻說「鴻海倒了,台灣經濟不會怎樣,只會更好」,還要馬英九反嗆郭台銘「笨蛋!經濟沒有問題!」因為他以為問題出在經濟成果的分配不符合公平正義,才會導致產業結構被扭曲。自稱「從商40年,去過30幾個國家的老書生,分享政治與經濟觀點」,20138/4開張到 10/5 共寫了三篇〈與馬總統談核安〉、〈與江院長談電價〉和〈與馬總統談台灣經濟〉,每一篇都力求深入淺出而立論有據。每篇都值得看,只是不知道他會不會持續地寫下去。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

      我憋了很久才終於寫下〈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這一篇文章,目的不是要嚇人為樂,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問題的迫切,不能再繼續因循下去。繼續因循下去,犧牲的不再只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而是我們這一代自己的下半輩子。
       提問題的人也要試著提解方,我有在想,也想很久了。但是若只講清楚病徵而不講清楚病根,我下的處方也還是不會有人理。這篇文章要講最根本的病根。
    台灣過去二十年來高科技產業的技術水準鮮少有進步,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如果過去二十年來台灣保持著技術和品牌上領先韓國的優勢,並且戮力於金融產業的國際化,全方位地進軍亞洲,今天我們就會需要各種受過高等教育的理工人才去開發先進產品,社會科學的人才去分析亞洲各國政經形勢、市場特性與開發策略,同時也需要藝術與人文的人才去設計產品外觀、功能和廣告。果其然,我們就可以「人盡其才」,不會埋怨教育過剩與廣設大學,而各階層的勞動力供應將會供不應求(薪資上漲)而非供過於求,我們將會歡迎外勞而非排擠外勞。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台灣文化是什麼?

       不知道有幾個人在乎自己講的母語是叫「台語」、「閩南語」或「河洛話」?也不知道有幾個人分得清楚這三種稱呼的差異?但是有人一再堅持:我說的是「河洛話」而不是「閩南語」。還有讀者更堅持要我把部落格裡「讀古今中外書」一辭改掉,因為「如果你的國家是中國,台灣就變成是外國」。這樣的論述把政治上的獨立跟文化上的獨立混為一談,對台灣沒有什麼好處。
       有一陣子文化圈內流行談「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好像沒有文化主體就很難有政治上的主體。不過,這個論述很快地就沉寂了。
       台灣文化是什麼?它是歷史的沉積,而不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被殖民不是愉快的回憶,但卻是不該被抹滅的歷史,而且它也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份。如果你不否認我是台灣人,就只好承認我身上承載的多元文化(從小時候排起):日本文化+漢文化、英美文化、歐陸文化。誰也不該否認:台灣本來就是多種族、多語系、多元文化的地方。被殖民如果是一種負債,殖民的歷史遺留卻是資產,沒必要否認台灣這塊土地上任何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