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給北市中正高中鼓掌

       過去三年來北市中正高中拼命在研發新的教學方法與選修課,甚至連 IDEO design thinking 都變成了一堂選修課,而歷史的選修課則教學生研究自己身週活生生的社區歷史,掙脫「知識背誦」的刻版印象,把歷史變成跟生活有關的研究方法。這才是最積極的教改,而柯P對量尺的堅持,反而顯得像是政治人物的嘩眾取寵,以及盲目地爭枝微末節的小事。
        教改該談的大問題的是教什麼(根據孩子未來就業與人生的需要給他帶得走的能力,也包括根據社會現實條件來提供孩子「適性發展」的機會與空間),其次是怎麼教(包括要不要能力分校,要不要能力分班,要不要減少必修且增加選修來培養出多元化的人才),最後(且最無關緊要)才是如何分發學校。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新書補遺 (2):打破玻璃天花板

      農業時代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偏偏傳統社會裡只有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其他行業的社會地位都偏低,因此大家還是不敢去挑戰「士農工商」這樣的階級觀念。
      但是世界變了,服務業大規模地取代了製造業,台北的天空也跟著變了,只有家長、老師和學校的觀念依舊停留在遙遠的農業與工業時代,用學校成績衡量人的一切高低,好像只有成績好的人會有出息。
      在舊的世界裡,讀書是力爭上游的不二法門,只有擅長讀書與考試的人會獲得社會普遍的敬重與肯定。現在,世界早已改變,每一種行業的人都有機會爬到社會的頂層地位,跟讀書人比高下,獲得社會最高的讚譽與肯定。
      世界變了,年輕人的未來變了,青春的顏色也即將改變。

新書補遺 (1):成績不是人才的唯一指標

       人才有很多種,不管你的成績好不好,都有可能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某種人才──前提是,你必須不斷地開發自己的潛力,絕不輕易放棄自己!
    最新的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傳統的智力測驗和筆試成績都只能檢測出一部分的語言、空間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卻無法有效地檢測出其他同等重要的能力:詩與散文的創作能力、用語言感動人的演講能力、空間造型的創造力、在都市叢林和荒野中辨識方向的空間感、突破傳統的創新性思考或者與打破傳統邏輯的發明能力。此外,傳統的智力測驗和筆試成績更無法檢測職場裡非常重要的領導能力、對市場的遠見、在各種談判場合洞察人心的能力等。
       因此,人的天份有些會反映在學校成績,有些不會反映在成績上面。

新書重要資訊補遺

       新書《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針對高中生和大學生選組、選系與選擇職場跑道時的不確定感與焦慮,以及課業、生涯與自我發展的衝突與矛盾,談生涯發展的關鍵事實與抉擇的原則。因此,這本書很像是高中生「生涯發展」課程的補充教材,也很像是我的舊作〈困境與抉擇〉的延伸。
       不過,書本取材總是會有取捨,無法納入我所有的資訊與思索,甚至會漏掉某些讀者也很想知道的訊息。這篇文章想要先補充一些特別有助於高中老師、家長、學生和大學生參考的資訊,尤其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網站。
       我相信輔導老師和高三導師應該會覺得這些資訊很有用,希望他們可以花點時間閱讀,並試著去看網站內容,以便利用一堂課時間引導學生學會這些網站資訊的搜尋和使用原則。

希望在未來,不在過去

       有人說台灣的工作機會在消失,有人說台灣新的工作機會一直在冒出來。都對──如果你一直在看過去的熱門產業,台灣的機會正在消失;如果你願意去探索台灣未來的機會,新的工作正在誕生。
       科學園區的兩兆雙星已經變成「大到不能倒」的五大慘業,網路上紛傳新興國家有三十億人口要來搶台灣人的工作。但是,你也別忘了:新興國家有數億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全新的市場機會。馬雲要台灣人去大陸創業,卻很少人告訴年輕人:中南半島的經濟要衝掌握在華僑手裡,而華僑中有一半是台灣過去的僑生(他們還很懷念台灣的美好),另一半雖是留英歸來,卻是那些僑生的好朋友,這些華僑都是台灣的「革命之母」;此外,來台的外勞有很高比例是敢跨海冒險而又聰明的「資本家種子」。善用這兩大人脈以及台灣在東南亞地區的形象,我們有機會建立起中南半島的(二級)品牌市場,以及通往伊斯蘭世界的商機和品牌。還有,我們的農耕隊過去在中東建立的美好形象,不也是建立台灣品牌形象的良好礎石,以及等待收割的國家資源?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陪伴大孩子們找方向,解焦慮的一本新書

        2012年的一份報告讓我極端震驚:調查前一周內曾有自殺念頭的大孩子超過15%,其中基測PR97以上的孩子自殺念頭比率最高──PR97已經可以考上建中、北一女和附中了,這群現行教育制度的「優勝者」應該是對人生充滿著希望與期待,為什麼卻反而壓力大到變成是厭世比例最高的一群?假如連這一群學生都變得厭世,其他孩子要如何度過他們的青春?
       高中與大學已經供應過剩,孩子的升學壓力反而越大。我們過去的教改是不是根本沒抓到問題的癥結?還是仍欠最後一哩而功敗垂成?到底學生的壓力根源在哪裡?怎樣才能讓他們「只需用功努力,而不需焦慮、厭世」?
我不相信「快樂學習、快樂長大」那一回子事──學習必須用心,才能克服學習過程必然會有的無聊或難關;成長就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一定是痛苦的、艱難的。但是,如果已經用心學習了,為什麼還不能安心長大,不能歡喜做自己?難道我們的職場與社會真的那麼狹隘嗎?
我很認真地去了解各種科系的出路與待遇,了解職場的現實,最後終於確定:問題出在我們大腦裡價值觀錯亂,以及不了解「職場的道路比大學更寬闊」這個事實。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在柯P身上看見陳水扁的影子

        不管科P如何為「墨綠說」辯白,他絕對無法掩飾自己是天字第一號的扁迷。所以,如果我們在他身上看見陳水扁的影子,也沒什麼好訝異的。
        更何況,他們的個人特質原本就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是台大法律的高材生,一個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兩個人都擅長運用年輕人的創意和語言(陳水扁入主總統府前,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敢用年輕人;陳水扁失去民心時,輿論列舉的第一大罪就是「童子軍治國」),因此獲得年輕人和求變者的愛戴與瘋狂的擁抱(陳水扁在剛解嚴不久時入主北市政府,票數雖低於今天的柯P,但難度卻高過今天的柯P,因此比柯P更有資格被當作是「神」);兩個人崛起時的魅力和親切感都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一種台灣人近乎憨傻的坦直,讓人覺得他們敢說真話,不像政治人物欲言又止且工於心計(雖然陳水扁比較苛薄、寡恩,柯P比較寬厚誠懇);兩個人都敢說夢話,都懂得「選舉的訣竅是給選民夢想」(陳水扁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柯P要讓台北成為年輕人創意的理想國度)。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如何走出困局:以ECFA為例

       有人跟我說:〈火車出軌,不能只想換司機〉這一篇文章寫得很洩氣,好像台灣都沒有希望了似的?我想較準確的說法是這樣:如果大家願意深思台灣長期問題的病根與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台灣就有救;如果大家的思考深度無法超過電視與網路的名嘴們,台灣就很難有救──其實台灣社會普遍的盲點與意識形態恰恰就是電視與網路的名嘴們生產出來的,因此幾乎是全民共享,更別說是藍綠與共!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油價的長期趨勢

       過去半年來持續下跌的油價應該被理解為是科技突破導致的長期現象?還是市場調節供需的短期震盪?專家的說法兩極化,樂觀的與悲觀的都有。
       樂觀的人繼續相信:「技術永遠會即時破解高價能源的危機」。代表性作品之一有「‘Peak Oil’ Debunked, Again」一文,主張高油價依定會促成技術創新。但這篇文章故意漠視他自己引述的「though oil market research firm IHS believes most tight oil wells have a break-even cost of between $50 and $69 dollars a barrel.」這一句話。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關鍵數據小組 12/14 (日) 聚會談農業議題

時間: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

        這一次的聚會還是跟維基合辦,同時請農陣的蔡培慧主講農業議題的關鍵數據,主要是糧食自給率,以及土地征收的部份。
       此外,12:00~14:00 這兩小時是關鍵數據小組的聚餐,地點也是在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這一次活動的報名網址在:http://wmtw.kktix.cc/events/keydata1412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火車出軌,不能只想換司機

       一夜難眠,望不見天光;一夜困思,看不見台灣的未來──除非台灣人迅速地從「教訓了國民黨與馬英九」的狂歡裡醒過來,嚴肅地面對 2016年的艱難挑戰。
       2016年,我看不見半個適任的總統候選人;極目所見,都是比馬英九更更糟的人!回憶2000-2008的痛苦,你就會明白蔡英文、謝長廷和蘇貞昌都不是可以託負國家重任的人;看看郝龍斌的政績和過去的言論,就知道他連當個市長都很勉強;朱立倫很聰明,但是聰明到會去炒作桃園航空城這種騙局,你不能不擔心他會不會把國家出賣給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