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人才問題面面觀

        聯合報系在網路上設立了一個專屬網站「願景工程」,企圖去探討關於台灣願景的議題。今年發了宏願,想要花一年時間推出一系「搶救人才」專題報導,探討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人才問題,尤其是青年學用落差與失業的問題。
        整個專題雖有數十篇國內外的相關報導,很可惜大部分都把「人才問題」簡化成「技職教育」等教育問題,以及青年人可以如何強化個人競爭力的「自立救濟」問題,而沒有從較完整的視野下去探索問題。很可惜!
        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青年失業問題是許多錯誤的政策一起造成的,如果沒有能力從完整的視野去看問題,而只是瞎子摸象,恐怕再十年也看不清楚問題,更別說是找出對策。
        譬如,在探討澳洲技職教育時,〈澳洲拚技職 藍領年薪尬贏白領〉這篇文章指出「技職畢業生平均年薪五萬三千五百元澳幣(約台幣一百六十萬),比大學畢業者還多三千五百元,而拿到diploma者,年薪高逾六萬澳幣(約台幣一百八十萬)」,其中「diploma」應該是指「專科畢業證書」。這個資料到底該如何解讀?這些數據證明了澳洲的技職教育非常成功,只要把他們的教育體系引進台灣,就可以達成類似的結果?    
       澳洲有很多事或許值得我們欣賞,譬如他們徵聘社會學系教師時很重視教師對政府政策的評估能力與經驗,這或許反映著他們的學術研究很能跟社會真實的需要對話。但是,澳洲職技畢業生的高所得恐怕有很多因素是無法在台灣複製的。如果我們在解讀這些資訊時不去理解其社會背景,很多解讀都可能是錯誤的。
        下圖是澳洲礦業、郊區與製造業在2010年時的出口總值,你可以看到礦業出口總值是製造業的四倍有餘,而郊區的農林漁牧等產業出口總值與製造業相近。也就是說,澳洲得天獨厚,光是挖礦與經營郊區的天然資源就產出總出口的80%以上。而台灣呢?每一分、每一釐的出口都要靠製造業,每一分、每一釐都要靠著跟新興國家的廉價工人競爭。

        一個天然資源豐富且以礦業與農林漁牧等為出口主力的國家,她的國民不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能就可以有很高的產出,所以大學畢業生(不賺錢的文科與較賺錢的其他科系)的平均收入與專科生(幾乎都是較能賺錢的科系)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
        但是,台灣人沒這麼好命!我們從出口所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要靠我們的才幹與勞力去跟新興國家的廉價勞力拼輸贏。偏偏,這些年來勞力與中低級技術供應過剩而不值錢,礦產與天然農林漁牧資源卻愈來愈值錢,因此台灣的技職體系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所面對的國際競爭,絕非澳洲技職體系畢業生所能比擬或想像的。假如我們因為澳洲技職畢業生的所得高,就拼命地亂生產「澳洲型」的技職學校,只怕這些學生畢業後根本找不到工作。
        每個國家的天然資源不一樣,可以發展的產業不一樣,因此必須根據自己國家的特性去擬定產業政策與教育政策。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跟其他國家的差異,隨便地人云亦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這全球舞台上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完全沒有針對自己的特性所規劃出來的經濟、產業與教育政策。整個內閣擬政策根本沒有札實的經濟基礎,談政策像在進行機智問題或才藝競賽,信口開河,隨便亂講。
        譬如蔣偉寧回應聯合報時的談話,充滿一相情願的念頭(勸企業界允許高職生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學校進修、不能用 22K 聘人、希望企業界多聘博士等),根本沒有掌握到台灣產學失調的真正原因。要想期待這樣的教育部長解決問題,猶如木求魚。
        再譬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批評台灣的人才外流,管中閩就跟著亂發飆,根本沒去搞清楚尚達曼的談話被後到底是何用意。事實上新加坡這些年來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使得民間反彈情緒高漲,執政黨一直都在擔心會有政黨輪替。新加坡過去的財富一大部分是靠著扮演東拹金融與貿易中心的角色而獲得的──講難聽點就是靠著「剝削」東協的勞力與自然資源,而她所仰仗的就是東協對全球資訊的嚴重匱乏,賺的「通路」財。但是近年來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金融與貿易人才愈來愈多,逐漸侵蝕掉新加坡的商機;新加坡財團為了降低人事費來保護獲利空間,大量引入馬來西亞的廉價人力,而造成新加坡年輕人待遇下降的憂慮。尚達曼的發言是為了護衛財團的利益,跟台灣的是八竿子扯不上關係,也不見得說得有道理,結果台灣閣員卻搞不清楚狀況而急著跳下去淌混水。
        台灣只有靠中小企業大量的升級,才有機會在新興國家的廉價勞力競爭下找到自己的機會;但是要中小企業大量的升級,必要條件是要釋出大學的研發能量,以及協助中小企業獲得國外市場資訊;這就牽涉到產業政策、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的完整配套與全盤改革。要進行這樣的配套,需要一個不僅有創意且嫺熟台灣社會、經濟、產業與教育各種實務的內閣團隊。偏偏馬英九願意用的都是高學歷的書呆子,即使換了院長,還是搞不清楚自己跟台灣社會脫節得有多嚴重,而在用人時只強調「創意」。
        面對這樣的總統與內閣,我一點也樂觀不起來!
        至於媒體,假如真有心探討台灣的問題,就必須有更高的專業能力,突破過去瞎子摸象的浮淺、片面報導,用心組成有能力較完整地看待問題的團隊。台灣的問題之錯綜複雜與病根之深,連大學教授和中研院院士都可能嚴重地看走眼,更何況是單槍匹馬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