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使用者經驗設計:(1)UX design 的過去

偶然機會下接觸到這個辭「UX design」,期帶著它有機會帶給六、七年級生以及社會與人文領域畢業生一個好的創業與就業機會,因而試圖去了解它到底是什麼。

但是,看愈多網頁愈覺得定義模糊;去圖書館借五本書,竟然屬於四個領域(程式寫作、介面設計、心理、社會);看看英國的徵人廣告,卻幾乎都是要求必備網頁程式寫作能力(HTML 和 CSS 的經驗,以及在 agile environment 下工作);而台灣雖然已經有一個專業組織「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但是對這名詞似乎也還沒有較明確的社會共識。

在這些寬窄不一樣的定義下,台灣產業界最有機會發展的「使用者經驗設計 UX design」到底是什麼?它到底能帶給台灣產業什麼樣的機會?又能帶給台灣社會與人文領域學習者什麼樣的就業與創業機會?

定義太寬廣,鈔票滿天飛卻一張也抓不到;定義太狹窄,也許平白錯失難得的機會。

2012年11月29日(四) 9:00~18:00 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有一場「2012 Taiwan UX Summit 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算是台灣 UX 專業者最重要的聚會。很想去參加,但是報名費要 6000元(早鳥),而且主題跟我的焦點問題(它到底能帶給台灣產業什麼樣的機會?又能帶給台灣社會與人文領域學習者什麼樣的就業與創業機會?)略有距離。

所以,還是回到我最擅長的解決辦法:讀書、上網找資料來回答自己的問題。
名辭涵義的混亂與寬嚴不一反映著這個領域的年輕與活力。

很多人說認知心理學的學者 Don Norman 是 UX 的奠基者,而他的名字與著作也確實出現在絕大多數討論 UX 的文獻裡。有論者說他在 1995 年到 Apple 擔任 Apple Fellow as a 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 時,第一次出現了 UX 這個字;而 UX 第一套系統性方法「User-centered design」則是他在擔任 Apple 研究實驗室 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 時開創的。他的 1988 年暢銷書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首度把「User-centered design」這個方法與觀念介紹給工業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UX 的發展歷史和認知心理學有密切的關係,也跟 IT 產業有密切的關係。無怪乎「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蔡志浩也是心理學博士。

2002 年的時候,UX 從業者 Jesse James Garrett 出版了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這本書,針對網站設計這個業務領域把「User-centered design」這個方法發展成一套 IT 產業界「從無到有」的標準流程,從產品定位、網站架構、到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以及網站使用效益的測試與評估,一體成行。在網站規劃與設計這個行業裡,UE design 幾乎取代了傳統 Project manager 的角色。

不過,在編組較大的 UX team 裡,開始出現兩個密切相關而不相同的名稱與角色扮演:user researcher(或 UM researcher)和 UM designer,前者側重在「產品定位與策略」這個最初階段裡協助 UM designer 研究與了解目標使用者的需求與行為特徵,界定一個產品所要避免與擁有的 user experience,但不見得會繼續參與到後面階段的產品軟體架構規劃、研發與開發。在英國的產業界裡通常會要求 UM designer 具有程式寫作能力,但卻較少要求 user researcher(或 UM researcher)具有程式寫作能力,因此 user researcher(或 UM researcher)的專業背景較多樣,包括文化人類、社會學、與市場行銷等。

跨國公司的 UX team 包含許多不同專業背景的人,甚至包括工程師、平面設計、市場行銷、社會學與人類學背景的人,這些人要如何跨越背景知識的嚴重歧異而在會議上達成精確無誤的有效溝通,並完成精準而不會被誤解的文件?數據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專家 Stephen Few 在 2006 年出版了 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 這本書,提供許多 UX 工作者愛用的溝通工具。「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也變成英國許多 UX 徵人啟事中對應徵者要求的必備工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何 UX 跟視覺設計發生了關係。

上述三本書可能是 UX 最常被引述的書,讀完這三本書也大概可以掌握目前討論 UX 時 90% 以上的核心概念。

有一篇文章 "User Experience Design: The Evolu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從業界工作者的立場去描述作者(在 IT 產業工作的認知心理學博士)從 1960 年代以來 UX 在 IT 產業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模式如何變化。一共只有四頁,很值得下載來讀

但是學界對 UX 的發展顯然落後業界非常多。我找到的 UX 關鍵參考書都是 UX 從業人員寫的,設定讀者也是業界的從業人員,學術界幾乎沒什麼參與。學術期刊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在 2006年 Volume 25, Issue 2 出版專輯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user experience",想要給 UX 一個過渡性的定義,同時討論這個領域未來的可能發展,這有可能是學術界第一個嚴肅地想要發展相關研究的第一大步,也顯示「human -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這個傳統學術領域對 UX 這個新興領域的關切。

英國現在有極少數學校有 UM 的碩士課程,但較有名的學校都沒有相關的碩士學位課程。台灣僅有少個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成大創意所有一門課,也許是台灣學術界唯一的一門課。

從英國關於 UX 的徵人廣告以及 UX 的專門書籍看起來,UX 在網站設計這個業界發展得最成熟、最普遍,目前的經驗彙整也較多。UX 這個工作在台灣的產業界似乎仍是「稀有族群」,從業者很少,104人力銀行的徵人啟事也不多。

理論上 UX 可以是台灣 IT 產業進行全球競爭的「創意核心」,但是它也可能會在台灣被擠壓成僅僅只是「軟體工程師的第二專長」,甚至「軟體工程師的在職訓練課程」,使得它該有以及可以有的發揮空間縮小,而且被犧牲的是它對公司最有能力進行「value adding」的部份。

下一篇再談 UX 在國外的現況與發展,以及它在台灣的可能發展。